Cati币有没有销毁机制?通缩叙事下的风险审视

 

“Cati币有没有销毁机制”是不少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从项目方宣传与公开数据来看,Cati币确实设计了相关销毁规则,但这些机制的实际效果与潜在风险,远非“有或无”的简单答案所能概括,更需结合其本质属性理性判断。

根据Cati币所属的Catizen项目白皮书,其明确提出“回购并销毁50%代币供应”的目标,计划将总量10亿枚的代币逐步缩减至5亿枚,以构建通缩模型。实际数据显示,2025年该代币消耗已达2200万枚,累计回收销毁超3000万枚,游戏场景的日常消耗成为销毁主要来源。项目方还宣称引入AI机制,可根据链上交易量动态调整手续费销毁比例,进一步强化通缩效应。

但这些“利好”背后暗藏多重隐患。加密货币市场的销毁机制长期存在监管盲区,此前抹茶交易所就曾以“代币销毁”为噱头,实则通过模糊规则操纵市场,导致投资者高位被套。Cati币的销毁过程缺乏第三方审计,所谓“AI动态调整”的技术细节与执行数据均未公开,其真实性与透明度存疑。

更核心的问题在于其虚拟货币属性。我国早已明确,任何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均属非法金融活动,不受法律保护。即便Cati币的销毁机制真实存在,也无法改变其“无实际价值支撑、价格依赖炒作”的本质,此前其价格暴跌20%的经历已印证风险。

对公众而言,无需纠结Cati币销毁机制的具体细节。“通缩叙事”不过是虚拟货币炒作的常见套路,抹茶事件已警示:脱离合规与监管的销毁,终将沦为收割工具。远离包括Cati币在内的所有虚拟货币交易,才是守护财产安全的唯一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