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什么时候放宽加密货币?”这一问题,是加密领域从业者与投资者的核心关切。从2013年首次风险提示到2021年“禁止式监管”框架确立,中国对加密货币的态度始终以风险防控为核心。但随着全球监管范式重构,“放宽”的讨论已从“是否”转向“如何与何时”,答案藏在金融安全与创新机遇的平衡之中。
当前“禁止式监管”仍有现实意义。加密货币的匿名性与跨境流动性,曾催生洗钱、非法外汇交易等问题,此前的严监管有效遏制了投机炒作。但全球趋势已发生变化:欧盟《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实施分级监管,美国建立“战略比特币储备”,香港也推行交易所牌照化,这些都让中国面临监管协同与话语权争夺的新课题。
“放宽”的前提是构建成熟监管框架。专家指出,中国不会盲目放松,而是需先明确加密资产法律属性,解决司法实践中“同案异判”问题。参考欧盟经验,未来可能将加密资产分为支付型、证券型等类别,对稳定币等风险可控的品种优先建立规则,对“空气币”则持续严打,这种差异化监管或成为“放宽”的重要形式。
香港的试点为内地提供了重要参考。作为包容监管的“桥头堡”,香港的牌照化实践已吸引合规企业入驻,未来或探索内地合格投资者参与香港交易的路径,这可能成为“放宽”的过渡性安排。同时,推动锚定离岸人民币的稳定币发展,也被视为应对美元稳定币垄断的战略选择。
综上,中国放宽加密货币不会是“一刀切”式放开,而是伴随监管体系完善的渐进过程。短期内,严监管底线不会动摇;中长期看,若能建立清晰的分级规则、完善反洗钱机制并参与全球治理,2025年后或出现结构性放宽机遇。对于市场而言,与其等待政策松动,不如聚焦合规方向,把握区块链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