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加密货币市场中,“MOVE 币创始人” 的身份始终笼罩在迷雾之中。截至 2025 年 10 月,公开渠道既无该代币创始人的真实姓名、履历披露,项目白皮书也未标注核心开发团队信息,这种 “匿名开局” 的模式在小众代币中并不罕见,却为投资者埋下了多重隐患,更需警惕其与我国监管红线的冲突。
MOVE 币创始人的信息缺失并非个例,却暴露了项目的合规短板。对比主流加密项目,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始终公开参与生态建设,波场创始人孙宇晨虽争议缠身但身份明确,而 MOVE 币这类 “无主代币” 往往缺乏核心责任主体。从行业规律看,这类项目要么是技术爱好者的实验性作品,要么潜藏诈骗风险 —— 正如 “00 后” 杨启超发行 BFF 币后撤回流动性致投资者亏损的案例所示,匿名状态下的创始人更易规避责任,投资者维权时连追责对象都无法锁定。
身份模糊的背后,是代币价值与安全的双重悬空。MOVE 币若依托 “Move” 这一公链技术命名,本应具备明确的技术定位,但创始人缺位导致技术迭代、漏洞修复均无保障,远不如 IOTA 等项目有瑞银前 CIO Oliver Bussmann 这样的专业人士背书。更危险的是,匿名创始人可能通过 “拉盘砸盘”“虚假宣传” 收割用户:先以 “Move 生态潜力” 为噱头吸引资金,待价格上涨后集中抛售离场,这种操作在 FTX 创始人山姆・班克曼 - 弗里德的金融骗局中已被证实极具破坏性,而匿名状态会让这种收割更难被追溯。
对用户而言,MOVE 币创始人的匿名性还意味着监管风险的陡增。我国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交易,此类无主代币更易成为洗钱、诈骗的工具。此前 GAB 等存疑平台就因缺乏合规资质被整治,而 MOVE 币连核心责任人都不明确,一旦出现资金损失,用户既无法联系项目方维权,报警时也难以提供追责依据,最终可能陷入 “被盗 USDT” 般的维权困境。
综上,MOVE 币创始人的身份迷雾绝非 “技术中立” 的体现,而是风险预警信号。加密货币市场中,匿名创始人往往与 “短期收割”“合规缺失” 相伴而生,正如 TP 钱包被盗多源于操作漏洞与项目风险叠加,参与 MOVE 币交易同样面临 “资产损失 + 法律风险” 的双重冲击。远离匿名创始人发行的虚拟货币,坚守合规投资底线,才是守护财产安全的根本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