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挖矿赚收益” 的宣传,以 “零投入、随时挖、高回报” 的诱惑在社交平台蔓延,成为不少人眼中的 “躺赚捷径”。但剥开话术包装可见真相:所谓 “手机挖矿” 绝非低门槛赚钱方式,而是诈骗分子设下的精准陷阱,其本质是依托虚拟货币概念的隐私窃取工具与非法集资载体,参与其中不仅赚不到收益,反而会面临信息泄露、财产清零与法律追责的多重危机。
“手机挖矿赚收益” 的第一层骗局,是用 “零投入” 噱头套取隐私信息。正规加密货币挖矿需专业矿机与巨额算力支撑,单部手机的计算能力连万分之一的挖矿需求都无法满足,所谓 “轻松挖矿” 本身就违背技术常识。市面上的挖矿 APP 往往以 “提升算力” 为借口,要求用户绑定人脸识别、学信网信息、银行卡账户等敏感数据,部分 APP 甚至会读取手机通讯录与短信内容。杭州富阳警方曾查处一起案例:老人汪某在 “小姐妹推荐” 下下载挖矿 APP,按指引绑定个人信息并借亲友手机注册,险些陷入后续充值诈骗,所幸被及时劝阻。这些被窃取的信息要么被贩卖牟利,要么成为精准诈骗的 “素材库”,2025 年已有超 2 万名用户因这类 APP 泄露信息,平均后续损失达 3.8 万元。
即便避开隐私陷阱,“手机挖矿” 的核心仍是传销与集资诈骗的变种。多数挖矿 APP 会设置 “充值买算力”“拉下线提收益” 的规则:用户充值 1000 元可获得 “初级矿机”,发展 3 名下线可升级 “高级矿机”,承诺月收益率达 30%。这与郑州金水区查处的 GBC 平台骗局如出一辙 —— 均以 “虚拟资产增值” 为幌子,通过层级推广扩充资金池,最终卷款跑路。更隐蔽的是,部分 APP 会伪造 “挖矿收益曲线”,初期返还小额收益骗取信任,待大量用户充值后便以 “系统维护”“政策调整” 为由冻结账户,鄂州法院曾审理此类案件,涉案金额达 4.6 亿元,受害者超万人。
最致命的是,“手机挖矿” 已被明确界定为非法行为,参与即触碰法律红线。国家发改委早已将虚拟货币 “挖矿” 列入 “淘汰类” 产业,明确其 “能源消耗大、无实际价值” 的危害。2021 年 “924 通知” 进一步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均属非法金融活动。司法实践中,推广挖矿 APP 发展下线可能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充值参与 “算力投资” 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江门市人民政府更指出,“挖矿” 衍生的交易常成为洗钱工具,参与者可能卷入刑事犯罪。
认清骗局需牢记三点:一是手机算力无法支撑真实挖矿,“收益” 全是诈骗话术;二是 “充值买算力 + 拉下线” 必为传销或集资诈骗;三是 “挖矿” 已被明令禁止,参与即面临法律追责。
综上,“手机挖矿赚收益” 是包裹着 “躺赚幻想” 的致命陷阱。其技术谎言、诈骗本质与非法属性,早已注定 “投入必亏损、参与必担责” 的结局,唯有坚决远离,才能守住信息、财产与法律安全的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