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星币(XLM)以 “普惠金融基础设施” 为标签,凭借跨境支付技术设计在加密货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剥开技术外衣可见,其本质仍是缺乏法定货币地位的虚拟货币,既难逃市场剧烈波动的宿命,更触碰我国明确的监管红线。
从技术与市场表现来看,恒星币确有差异化定位。其核心 SCP 共识机制实现 4 秒交易确认,单笔成本仅 0.0000028 美元,能耗远低于比特币,还接入 327 家金融机构支持 78 种法币通道,2025 年 3 月市值曾达 87.5 亿美元。历史数据更显示,其从 2015 年到 2018 年涨幅超 11860%,一度跻身市值前五。这些技术参数与市场成绩,成为部分人鼓吹其 “投资价值” 的依据。
但技术优势无法掩盖高风险本质。恒星币的价格波动极具破坏性:2025 年 9 月 22 日加密货币集体跳水时,其单日跌幅超 7%,与狗狗币等投机性代币一同沦为暴跌主力。即便在所谓 “技术升级期”,价格也始终在 0.273-0.3 美元区间震荡,突破阻力位的预期多次落空。更关键的是,其 “金融基础设施” 定位缺乏实际支撑 —— 尽管宣称与 MoneyGram 等合作,但传统金融机构并未将其纳入合规支付体系,所谓 “降低汇款成本” 仅是小众场景的实验性应用。
我国监管对恒星币的定性从未模糊。2021 年多部门通知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属非法金融活动,恒星币交易同样不受法律保护。司法实践中,此类投资纠纷均以 “交易非法” 驳回索赔,即便其技术设计看似合规,也改变不了虚拟货币的本质属性。2025 年 9 月的集体暴跌事件更印证,无论技术如何包装,恒星币仍受加密市场情绪主导,投资者随时面临资产缩水风险。
恒星币的技术创新不能成为规避风险的借口。其价格波动与非法属性双重风险叠加,参与交易既可能遭遇暴跌损失,又需承担法律后果。投资者应摒弃 “技术即价值” 的误区,坚决远离恒星币等虚拟货币炒作,通过合法金融渠道守护财产安全,这才是应对风险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