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SDT(泰达币)作为市值最高的稳定币,其交易炒作的合法性一直备受关注。但从国内法律与监管实践来看,“炒 USDT 币” 不仅不受法律保护,某些行为还可能触犯刑法,存在明确的违法风险。
首先要明确核心法律定性:个人炒 USDT 币的民事行为无效,相关业务活动属非法金融活动。2021 年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已明确,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不具有法偿性。四川成都法院 2024 年审结的案件中,原告因炒 USDT 损失 33 万余元,法院判决交易行为无效,损失自行承担,只因这类交易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损害公共利益。这意味着即便遭遇平台跑路、资金冻结,法律也不会支持损失追回。
更需警惕的是刑事违法风险,尤其是 2025 年《掩隐新规》生效后,USDT 相关行为的追责边界更清晰。新规明确将虚拟货币纳入 “财产性利益” 范畴,若明知是犯罪所得,通过 USDT 转账、兑换等方式协助转移,可能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最高法明确指出,用本人银行卡关联虚拟货币转账、频繁交易且获利异常,即可认定 “明知”。湖南警方 2025 年破获的诈骗案中,嫌疑人通过诱导受害人购买 USDT 并转移资产,3 人已被刑事拘留,正是此类犯罪的典型。
还要注意 “境内外差异” 的陷阱:美国虽通过《稳定币法案》将合规稳定币纳入监管,但我国对所有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保持零容忍。即便通过境外平台炒 USDT,只要交易行为发生在境内或涉及国内公民,仍需承担法律责任。且这类平台多无合规资质,湖南案件中嫌疑人正是利用境外工具诱导炒币实施诈骗,最终难逃追责。
总结而言,个人单纯持有或少量兑换 USDT 暂不构成刑事犯罪,但炒作交易本身不受法律保护,且极易卷入诈骗、洗钱等犯罪活动。监管部门反复警示,虚拟货币交易是 “高风险陷阱”,与其纠结 “是否犯法”,不如坚守 “不参与、不炒作” 的底线,这才是保护财产安全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