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仁爱基金会冷钱包:虚假公益包装下的诈骗陷阱揭秘

 

“中华仁爱基金会冷钱包” 的相关信息,近期在部分社交平台零星出现,其打着 “公益资金安全存储”“捐赠资产增值” 的旗号,宣称推出专属冷钱包服务。但经核查,我国并无合法登记的 “中华仁爱基金会” 开展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所谓 “公益冷钱包” 本质是诈骗分子拼接 “公益” 与 “区块链” 概念的敛财工具,其套路与此前 SATOSHI 虚假空投如出一辙,每一次 “参与” 都意味着财产与法律风险的双重叠加。

从机构资质来看,“中华仁爱基金会” 与 “冷钱包服务” 的组合本身就存在致命漏洞。根据民政部社会组织查询平台,截至 2025 年 9 月,全国合法登记的 “仁爱” 相关基金会中,并无 “中华仁爱基金会”;且我国明确禁止社会组织开展虚拟货币交易、存储等业务,2021 年民政部就曾通报多起假借 “公益” 名义炒作虚拟货币的案例,指出此类行为涉嫌非法金融活动与诈骗。所谓 “公益冷钱包” 宣称 “安全存储捐赠的虚拟货币,通过离线管理实现资产增值”,完全违背公益组织的非营利属性 —— 正规公益基金会仅接收法定货币捐赠,绝不会涉及虚拟货币存储,更不会以 “资产增值” 为噱头吸引参与。

此类 “公益冷钱包” 的诈骗套路,已形成成熟的 “虚假包装 - 引流 - 收割” 链条。诈骗分子首先伪造 “中华仁爱基金会” 官网,仿制公益项目公示页面,甚至 PS 与 “知名机构” 的合作协议,营造 “正规公益” 假象;随后通过中老年社群、公益爱好者群组散布 “捐赠虚拟货币可获冷钱包使用权,资产收益用于慈善” 的虚假信息,诱导用户 “认领” 冷钱包;实际操作中,要么要求 “缴纳冷钱包激活费”(通常为数百至数千元),2025 年武汉王某就因缴纳 3000 元 “公益认证费” 后被拉黑;要么以 “绑定钱包验证公益身份” 为由,套取用户私钥或钱包地址,进而转移资产 —— 这种手法与 SATOSHI 空投中 “索要私钥” 的盗窃逻辑完全一致,仅是换了 “公益” 的包装。

参与 “中华仁爱基金会冷钱包” 相关活动,将面临三重不可逆转的风险。一是财产全额损失风险,北京李某 2025 年 6 月轻信宣传,向 “基金会指定地址” 转入 1 ETH “公益捐赠” 以获取冷钱包权限,后续既未收到冷钱包,也无法联系所谓 “工作人员”,资产彻底失联;二是法律追责风险,若转入的虚拟货币涉及 “黑 U” 等涉诈资产,用户可能因 “协助公益名义洗钱” 被调查,西安曾有类似案例中,用户因参与虚假公益虚拟货币活动,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起诉;三是公益信任透支风险,此类骗局不仅造成个人损失,更会破坏公众对公益组织的信任,影响合法公益项目的开展。

监管部门与公益行业协会反复警示:识别此类陷阱需紧扣两大核心 —— 合法公益组织不涉及虚拟货币,要求缴费或提供私钥的 “公益服务” 必是骗局;若对某基金会存疑,可通过民政部官网或 “中国社会组织动态” 政务微信查询,切勿相信非官方渠道的信息。所谓 “中华仁爱基金会冷钱包”,不过是骗子利用 “公益” 情怀与 “区块链” 概念的缝合骗局,与 SATOSHI 空投的本质同为 “借名敛财”。

综上,“中华仁爱基金会冷钱包” 是典型的虚假公益诈骗,不存在任何合法合规属性。认清其 “公益包装下的盗窃本质”,拒绝参与任何关联虚拟货币的 “公益活动”,才是守护财产与公益初心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