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meme 代币” 的追问,折射出对加密货币细分领域的认知需求。作为依托网络迷因文化诞生的虚拟货币类别,meme 代币常以流行梗、热门 IP 或幽默符号为载体,凭借社群传播快速吸引关注,DOGE 币、PEPE 币、LABUBU 币均属此类。但剥开 “文化共鸣” 的包装可见,meme 代币本质是无真实价值支撑的投机工具,在我国监管框架下,其相关交易活动不仅暗藏剧烈亏损风险,更涉嫌非法金融活动,与 Alita 币等骗局的本质高度趋同。
meme 代币的核心特征是 “文化驱动而非价值支撑”。与比特币依托区块链技术、以太坊依托智能合约生态不同,meme 代币的价值完全依赖网络迷因的传播力与社群情绪 —— 从以狗为主题的 DOGE 币,到借青蛙表情包走红的 PEPE 币,再到蹭潮玩 IP 的 LABUBU 币,均无明确的技术架构与落地应用。这类代币通常由匿名团队发行,既无公开白皮书,也缺乏治理机制,甚至像 PEPE 币那样 “无发行规范、无路线图”,仅靠表情包、网络梗图在社交平台病毒式传播吸引投机者,其 “社群驱动” 的本质实则是 “情绪驱动” 的投机游戏。
meme 代币的运作逻辑是典型的 “热点炒作 + 短期收割” 套路。2025 年上线的 LABUBU 币便是缩影:借助泡泡玛特热门 IP 的高人气,该代币上线首日涨幅达 98.37%,市值一度突破 5500 万美元,但随后 16 个交易日内经历多轮暴涨暴跌,最高价与最低价相差 87.01%,最终市值缩水至 4500 万美元。这种波动并非个例:PEPE 币曾因 “青蛙迷因” 热度市值飙升,却在情绪退潮后价格崩盘;2025 年特朗普夫妇推出的同名 meme 代币,也出现 “两小时暴涨后一小时暴跌 40%” 的极端行情。背后套路高度一致:项目方通过锁定流动性、集中代币分配制造价格假象,待散户跟风后高位抛售离场,将亏损风险转嫁给普通投资者。
即便抛开炒作本质,meme 代币在我国的非法属性也早已明确。我国 2017 年七部门公告便禁止代币发行融资活动,2021 年十部门公告进一步明确虚拟货币交易属非法金融活动。meme 代币的发行与交易完全触碰红线 ——LABUBU 币未经授权蹭用 IP 发行,涉嫌侵权与非法集资;其在境外平台交易却向境内引流的行为,与 Alita 币 “境内宣传、境外建盘” 的套路如出一辙。司法实践中,类似行为已被定性为诈骗:深圳福田法院曾审理案件显示,被告人借热门概念发行虚拟代币诈骗 99 万元,最终以诈骗罪获刑,这与 meme 代币的炒作逻辑本质相同。
参与 meme 代币交易面临三重致命风险。一是财产清零风险,其价格受情绪影响剧烈,LABUBU 币投资者最高亏损达 87%,2025 年类似骗局资金追回率不足 5%;二是法律追责风险,发行 meme 代币的 ICO 行为属违法,参与交易可能因涉及 “黑 U” 流转触犯帮信罪;三是平台陷阱,境内无合规交易渠道,境外平台跑路率超 80%,且后台可随意篡改价格。正如行业专家所言,meme 代币的 “暴涨” 实则是 “流动性聚集后的短暂狂欢”,泡沫破裂后承受损失的永远是普通投资者。
监管部门反复警示,识别 meme 代币风险可紧扣三点:无技术支撑的代币必是投机工具,借热点 IP 发行的代币必藏陷阱,短期暴涨的代币必含收割套路。meme 代币与 Alita 币、ATOS 币一样,都是借概念包装的非法敛财工具。
综上,meme 代币是依托迷因文化的投机性虚拟货币,其交易活动属非法且风险极高。认清其 “无价值支撑、靠情绪炒作” 的本质,拒绝参与任何相关交易,才是守护财产安全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