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能挖以太坊吗” 的疑问,折射出对虚拟货币 “挖矿” 模式的认知滞后与风险误判。事实上,以太坊早已完成技术升级,传统 “挖矿” 模式在技术层面已不复存在,而在我国境内,任何形式的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更触碰法律红线,其风险本质与玩客云虚假官网诱导的非法金融活动一脉相承。
首先必须明确:以太坊技术层面已无 “挖矿” 可能,PoW 模式成为历史。2022 年 9 月,以太坊完成 “合并” 升级,正式从工作量证明(PoW)机制转向权益证明(PoS)机制。这意味着曾依赖显卡矿机算力竞争记账权的 “挖矿” 模式彻底终结,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质押 ETH 获取验证资格的机制。当前网络中宣称 “可挖以太坊” 的说法,本质与玩客云停止服务后仍宣称 “恢复挖矿” 的虚假宣传一致,均为无视技术事实的骗局。
即便抛开技术变革,我国法律也早已明确禁止 “挖矿” 活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早将虚拟货币 “挖矿” 列为整治对象,明确禁止以任何名义发展 “挖矿” 项目。2025 年广州中院的典型案例更明确,即便将 “矿机” 托管至境外 “挖矿”,相关买卖合同因违背公序良俗仍属无效。这与玩客云因涉嫌变相 ICO 被监管盯上的逻辑一致,虚拟货币相关活动从根源上不受法律保护。
借 “挖以太坊” 名义的诈骗套路,与玩客云虚假官网的诱导手法如出一辙。诈骗分子利用部分用户对技术升级的不知情,在 QQ 群、贴吧等平台兜售 “以太坊矿机”,宣称 “投入两万躺赚”“托管挖矿稳赚不赔”,甚至模仿虚假官网的包装逻辑,伪造 “矿池官网”“挖矿教程” 增强迷惑性。用户购买设备或支付托管费后,要么收到无法使用的废机,要么被直接拉黑,2025 年类似案件中,单案涉案金额已达百万元级别。
参与所谓 “挖以太坊” 活动,面临三重致命风险。法律风险最为致命,私自购买 “矿机” 用于 “挖矿” 涉嫌违法,参与境外托管更可能因合同无效面临血本无归;资产安全风险无需赘言,无论是购买虚假矿机还是支付托管费,资金最终都会流入诈骗分子口袋,且因交易非法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追回;生态风险同样突出,传统 “挖矿” 高耗能且扰乱金融秩序,这也是我国坚决整治的核心原因。
综上,“现在还能挖以太坊吗” 的答案是否定的 —— 技术上已无可能,法律上更不允许。此类问题背后的需求,正成为诈骗分子的围猎目标,其套路与玩客云虚假官网的诱导逻辑高度重合。远离任何虚拟货币 “挖矿” 相关的宣传与活动,才是守住财产与法律底线的根本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