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链克还存在吗?” 的疑问背后,藏着虚拟货币借 “技术升级” 伪装重生的典型套路。作为曾因 “挖矿” 炒作引发争议的代币,迅雷链克并未真正消失,而是褪去 “挖矿积分” 的外衣,以 “链上权益凭证”“生态通证” 等变异形式存续,其本质仍是规避监管的非法投机工具,与前文所述的货币交易所 APP 一样暗藏多重危机。
迅雷链克的存续始终伴随着模式变异与监管规避。2017 年监管叫停虚拟货币 “挖矿” 后,迅雷将原 “玩客币” 更名为 “链克”,宣称转型为 “共享计算生态的激励凭证”,但核心机制未变 —— 用户需购买 “链克矿机” 贡献算力获取代币,仍具备虚拟货币的典型特征。2025 年以来,其运作模式进一步隐蔽:不再通过官方平台直接交易,转而依托境外社群以 “私下转账”“积分兑换” 等形式流通,这种 “境内生态引流、境外交易变现” 的架构,与许明星关联平台 “境内操控境外” 的非法模式如出一辙。值得注意的是,迅雷 2025 年 Q2 财报中已无链克相关业务披露,侧面印证其与合规业务的切割。
变异后的链克仍是诈骗分子的 “敛财马甲”。不法分子利用公众对 “迅雷” 品牌的认知度,伪造 “链克生态升级” 骗局:通过非官方链接推送虚假 APP,宣称 “链克对接 AI 算力市场,充值翻倍”,诱导用户转账购币。此类骗局与货币交易所 APP 的诈骗套路高度重合 —— 天津警方 2024 年破获的虚拟币骗局中,嫌疑人便以 “链克兑换 U 币” 为幌子,通过线下现金交易转移资金,单案涉案金额超 10 万元。更隐蔽的是 “积分传销” 陷阱,部分团伙借用链克名义发展下线,以 “拉新返币” 激励扩张,与成都 “褐灵菇积分骗局” 的层级返利模式如出一辙,已涉嫌非法传销。
链克的存续始终触碰法律与监管红线。我国 2021 年十部门通知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属非法金融活动,链克作为典型虚拟货币,其交易、持有均不受法律保护。2024 年 “两高” 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参与链克交易若涉及赃款流转,可能涉嫌洗钱罪,这与上海 “协助虚拟货币变现获刑 2 年” 的判例逻辑一致。即便通过境外渠道交易,资产安全也无保障:2025 年某境外链克交易平台关闭,导致国内用户超 800 万元资产无法追索,维权困境与货币交易所 APP 用户的遭遇完全相同。
综上,迅雷链克以变异形式持续存在,但其非法投机的本质从未改变。无论是 “链上凭证” 的包装,还是 “私下交易” 的隐蔽运作,都无法掩盖其与虚拟货币骗局的同源性。公众需认清其风险真相,坚决远离相关交易,避免重蹈货币交易所 APP 用户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