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加密货币领域,“挖矿” 通常指通过算力参与区块链网络维护以获取代币奖励的过程,但 BNB(币安币)的发行与获取机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挖矿”,因此不存在 “一年挖几次” 的说法。要理解 BNB 的获取逻辑,需先厘清其发行模式与传统挖矿代币的本质区别。
BNB 是由币安交易所于 2017 年通过 ICO(首次代币发行)推出的平台币,初始总供应量为 2 亿枚,且采用 “永不增发” 的政策。与比特币、以太坊等通过挖矿持续产出的代币不同,BNB 从诞生起就确定了固定总量,没有挖矿机制支撑其新增供应。币安通过 “销毁机制” 不断减少 BNB 的流通量 —— 每季度会用平台净利润的 20% 回购 BNB 并永久销毁,直至流通量减少至 1 亿枚。截至 2025 年,BNB 已完成多轮销毁,流通量持续收缩,这与挖矿代币 “越挖越多” 的供应逻辑完全相反。
虽然 BNB 不能直接 “挖矿”,但用户可通过多种方式获取 BNB,且不受 “次数限制”。最直接的方式是在交易所购买,用户可通过币安、火币等平台,用 USDT、BTC 或法币兑换 BNB。其次,参与币安生态的各类活动也能获得 BNB 奖励:在币安 Launchpad 参与新币申购时,部分项目要求用 BNB 支付,同时会对参与者发放 BNB 奖励;参与币安的流动性挖矿活动,将 BNB 与其他代币按比例存入流动性池,可获得包括 BNB 在内的手续费分成与平台奖励;此外,币安还会通过交易大赛、邀请好友等营销活动发放 BNB 奖励,用户可根据活动规则多次参与获取。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获取 BNB 的核心在于利用其在币安生态中的实用价值实现资产增值。持有 BNB 可享受交易手续费折扣(最高可减 90%)、参与平台治理投票、质押 BNB 获取 DeFi 收益等。随着币安生态的扩张,BNB 的应用场景已从交易所延伸至支付、NFT、元宇宙等领域,其价值支撑并非挖矿产出,而是生态内的实际需求与持续销毁带来的稀缺性。
综上,BNB 不存在 “一年挖几次” 的概念,其获取依赖市场交易与生态参与,而价值则由生态规模、销毁机制与市场需求共同决定。用户在接触 BNB 时,需摒弃 “挖矿” 思维,聚焦其平台币属性与生态价值,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投资与使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