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货币市场的喧嚣中,不少人对 IDC 币的合法性存疑,频频发问:IDC 币被国家正式批准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从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和政策导向来看,IDC 币这类虚拟货币未获国家批准,其交易和流通存在诸多法律风险。
自 2017 年起,我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态度逐步明晰且持续趋严。当年 9 月,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明确指出代币发行融资中使用的 “虚拟货币”,不具备法定货币的属性,不得在市场上流通使用,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必须即刻停止。这一公告为虚拟货币监管奠定了基调,将 ICO(首次代币发行)这类常见的虚拟货币发行模式定义为非法公开融资行为,涉嫌多项违法犯罪活动。
2021 年 9 月,监管再度升级。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重申虚拟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币、泰达币等,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相关业务活动,包括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为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等,均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也被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这一系列规定构建起严密的监管网络,全面遏制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
在此监管框架下,IDC 币自然难以获得国家批准。虚拟货币的交易炒作活动,弊端丛生。一方面,它扰乱经济金融秩序,虚拟货币价格波动剧烈,缺乏实体经济支撑,其交易炒作易引发市场投机氛围,干扰正常的金融资源配置,冲击国家货币体系与金融稳定。另一方面,虚拟货币成为违法犯罪活动的温床,赌博、非法集资、诈骗、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常借助虚拟货币的匿名性和跨境流通性肆意滋生,严重损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以虚拟货币为幌子的诈骗案件屡见不鲜,不法分子诱骗投资者购买所谓 “潜力巨大” 的虚拟货币,实则卷款跑路,让众多投资者血本无归。
此外,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对国民经济贡献度低,与我国节能减排、实现 “双碳” 目标背道而驰。2021 年国家发改委等 11 部门发布《关于整治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的通知》,将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列为淘汰类产业,严禁新增项目,加快存量项目有序退出。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参与 IDC 币等虚拟货币交易风险极高。不仅面临投资损失风险,一旦卷入违法犯罪活动,还将承担法律责任。若投资者明知资金用于虚拟货币非法交易,仍提供帮助,可能触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相关罪名。在监管日益严格的当下,公众应保持理性,远离虚拟货币交易,选择合法合规的投资渠道,守护好自身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