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挖矿原理来看,比特币网络每 10 分钟左右产生一个新区块,成功挖出区块的矿工可获得区块奖励。2024 年第四次减半后,区块奖励已从最初的 50 枚比特币降至 3.125 枚。这意味着,理论上全网每天(144 个区块)的比特币总产量约为 450 枚(3.125×144),但这部分产量由全球所有矿工共同竞争,单个矿工的产出取决于其算力在全网算力中的占比。
算力是决定挖矿产出的核心因素。假设某矿工的矿机算力为 100TH/s(每秒进行 100 万亿次哈希运算),而全网算力为 500EH/s(500 万亿 TH/s),那么该矿工的算力占比仅为 0.00002%,每天的理论产出约为 450×0.00002%=0.00009 枚比特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于个人矿工而言,这样的产出远不足以覆盖电费、设备成本等开支,因此如今挖矿已进入规模化、集群化时代,矿场通过整合大量矿机构建超大算力集群,才能获得可观收益。
矿机性能直接影响算力效率。以主流矿机比特大陆 Antminer S21 为例,其算力可达 140TH/s,功耗约 2000W。相比之下,老旧矿机如 Antminer S9(算力 14TH/s,功耗 1350W)的效率差距显著 —— 在相同算力占比下,新矿机能以更低功耗完成运算,降低单位比特币的电力成本。若矿机性能落后,即使投入相同电力,产出也会远低于高效矿机,甚至可能因算力不足被全网淘汰。
全网算力难度的动态调整也会影响每日产出。比特币网络每 2016 个区块(约 14 天)会根据全网算力自动调整挖矿难度,确保区块产生时间稳定在 10 分钟左右。当全网算力上升,难度随之增加,相同算力下的产出会减少;反之,算力下降时难度降低,产出相应提高。2025 年,随着更多高效矿机投入,全网算力大概率持续攀升,这意味着单个矿工要维持原有产出,需不断升级设备或扩大算力规模。
此外,电费成本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即使理论上能挖到一定数量的比特币,若所在地区电费高昂(如超过 0.5 元 / 度),挖矿可能陷入亏损。例如,一台 140TH/s 的矿机每天耗电约 48 度,若电费 0.3 元 / 度,单日电费 14.4 元,而按 2025 年 7 月比特币价格 75 万元 / 枚计算,0.0005 枚比特币价值 375 元,扣除成本后仍有利润;但电费升至 1 元 / 度时,单日成本 48 元,利润空间大幅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