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空投原本是部分虚拟货币项目为推广代币、扩大影响力而采取的营销手段,即向用户免费发放一定数量的新代币。早期的空投活动多在项目上线初期进行,用户只需完成注册、关注社交媒体账号、邀请好友等简单任务,就能获得代币奖励。但随着虚拟货币市场的混乱发展,糖果空投逐渐演变成不法分子敛财的工具,套路层出不穷。
常见的诈骗套路中,“高额回报诱惑” 最为典型。不法分子会通过微信群、 Telegram 群组、短信等渠道,发布 “糖果空投” 信息,声称 “免费领取价值万元的虚拟货币”,但需先缴纳少量 “手续费”“认证费” 或 “保证金”。用户转账后,不仅收不到所谓的 “糖果”,还会被拉黑,资金血本无归。2024 年,某地警方破获一起糖果空投诈骗案,涉案团伙通过伪造虚拟货币项目官网,以 “空投 1000 枚代币,价值 5 万元” 为诱饵,骗取超过 2000 名受害者的 “认证费”,涉案金额达 800 余万元。
信息泄露是糖果空投的另一大隐患。参与空投时,用户往往被要求提供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甚至授权访问社交账号、邮箱等。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可能被用于精准诈骗、身份冒用或贩卖至黑产市场。有用户在参与某 “糖果空投” 后,发现自己的手机号被用于注册多个非法平台,还收到大量垃圾短信和诈骗电话,个人隐私遭到严重侵犯。
部分糖果空投还会诱导用户下载恶意软件。不法分子会将空投链接伪装成官方网站或 App 下载地址,用户点击后,设备会被植入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这些程序可能窃取用户手机或电脑中的虚拟货币钱包私钥、交易密码,导致已有资产被盗。2023 年,某安全机构监测到一款伪装成 “空投领取工具” 的恶意软件,短短一周内就窃取了 300 余用户的比特币私钥,造成资产损失超千万元。
从法律层面看,我国明确禁止任何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糖果空投作为虚拟货币推广的衍生行为,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范畴。参与此类活动,不仅不受法律保护,若涉及金额较大或情节严重,还可能面临法律责任。此外,空投的虚拟货币大多没有实际价值,其价格完全由市场炒作决定,即便用户成功领取,也可能因价格暴跌而变得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