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人场景中,普通电脑是最主要的挖矿工具。2015 年前后,比特币挖矿算法对硬件要求不高,家用 CPU(中央处理器)或入门级 GPU(图形处理器)就能参与。许多早期爱好者在自己的卧室、书房里,用台式机甚至笔记本电脑运行挖矿软件,24 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哈希运算。当时的挖矿软件操作相对简单,如 CGMiner、BFGMiner 等,用户下载后输入矿池地址,就能接入网络开始挖矿。由于算力较低,单台电脑每天可能只能挖出零点几个比特币,但当时比特币价格仅为几百美元,且挖矿更多是技术爱好者的 “兴趣实验”,而非规模化产业。
小型矿场雏形开始在全球零星出现。随着比特币价格逐渐上涨,一些人发现集中算力挖矿效率更高,于是将多台电脑集中放置在家庭仓库、闲置房间甚至车库中,形成简易矿场。这些场所通常缺乏专业散热设备,几十台电脑同时运行时,室温常高达 30℃以上,风扇噪音刺耳。例如,美国硅谷的一些程序员将公寓地下室改造成 “迷你矿场”,用简易货架摆放数十台显卡矿机;中国的早期矿工则在深圳、成都等地的城中村,利用廉价租金和电力,搭建起百台级规模的挖矿集群。
从地域来看,全球挖矿分布较为分散。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得挖矿不受地域限制,北美、欧洲的技术爱好者凭借先发优势,早期参与度较高;中国则凭借人口基数和硬件制造优势,逐渐成为挖矿活跃地区。2015 年,四川、云南等地开始出现利用水电资源的挖矿点,因为当地丰水期电价低廉,能降低长时间挖矿的成本,为后来中国成为全球比特币挖矿中心埋下伏笔。
当时的挖矿环境还依赖早期矿池。由于单台设备算力有限,矿工们更倾向于加入矿池(如 F2Pool、BitFury),将算力集中起来共同挖矿,再按贡献比例分配收益。矿池的服务器分布在全球各地,矿工通过互联网接入,无需考虑物理位置,这也让 “在哪里挖” 更多指向设备所在地,而非特定的中心化场所。